• 新闻
  • 中国
  • 纪录片
  • 娱乐
  • 综艺
  • 影视
  • 主持人
  • 法治
  • 历史
  • 首页
  • 新闻
  • 中国
  • 纪录片
  • 娱乐
  • 综艺
  • 影视
  • 主持人
  • 法治
  • 历史
    首页 > 最新消息

    中国民族音乐话语权的新探索

    2016-06-07 浏览:

      二、《又见国乐》的意义空间

      该部作品在“推陈出新”的背后,还具有多重意义的呈现:首先,选择经典曲目进行改编,是希望利用新的艺术手段让那些曾经在国人文化生活中扮演过重要角色的经典曲目焕发时代的光芒,让国乐在当今中国人的文化生活中重新获取话语权的同时,唤起观众的身份认同;再次,《又见国乐》“走出去”的文化实践,是以最能代表中国时代精神并符合大众审美需求的音乐经典,在国际舞台上讲述中国文化形象、探索中国民族音乐国际话语权的有益尝试。

      1.中国人的身份认同

      《又见国乐》中的“经典”或来自古代,或出自当代;或表现悠远的意境,或倾诉故乡之情;或讲述英雄相惜,或表达爱国热情,或表现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每首曲目都清楚地标示着不同的时代特色和历史文化意义。

      古曲《春江花月夜》是在大众文化生活中流传最广的琵琶文曲之一,优美的旋律及其营造的意象空间,早已在大众的脑海中留下深深的印记,然而新编《春江花月夜》以灯光色彩变换映衬下的一方古宅庭院为背景,经由琵琶演奏家和笛子演奏家的琵琶、洞箫合奏,玉管朱弦、双声并峙,让观众心间原有的那份静谧、典雅的图景变得更加丰富、立体。

      《二泉映月》同样也是中国民族音乐的代表作之一,经由音乐学家杨荫浏先生的采访、录音和介绍,才使它被无数二胡演奏家演绎,成为国人耳熟能详的经典,指挥大师小泽征尔也为之感动落泪。此次改编,两位青年二胡演奏家通过经典片段的演奏和阿炳生平故事的讲述,再现了他的人生经历,也表达了当今民乐人对前辈的缅怀。当其中一位青年演奏家大声喊出“有中国人的地方就有《二泉映月》”时,全场那沸腾般的掌声中,分明是国人对中国文化的认同和作为中国人的自豪。

      《春节序曲》是大众耳熟能详的春节音乐象征符号,当唢呐和大乐队共同奏出那浑厚、大气的音乐,几位演奏员讲述自己与该曲不同的渊源时,潜藏在观众心中、脑海中对于春节、亲情、历史事件等元素的集体记忆,无一不被音乐激活。不仅仅是观众反应强烈,此曲的主要演员表示:“每次排练我都特别感动,当我站在舞台上,高歌陕北信天游的时候,仿佛回到了我思念的故乡,这是我艺术道路上的一次特别经历。”由此,足见这首乐曲对中国人的重要意义。

      《春节序曲》产生的情感“余波”还未散去便进入了由全体音乐家演奏的《黄河》,再次将人们带入了更深刻的文化共鸣当中: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人民音乐家冼星海诞辰110周年,这些反映在脑海中的历史记忆,不仅唤起了对中华民族伟大精神的赞颂,更是奏响了当代中国的最强音!

      笔者曾留意演出中和散场后观众的反应,即便是年纪稍轻的观众,也可从其热烈的掌声及激动的表情中,看到他们对该剧的肯定,这让人看到了中国民乐的新希望。《又见国乐》将国乐的“经典性”在从“解构”到“重构”的艺术化过程中,非但没有丢失,而且在新的角度和高度上,唤起和强化了国人对经典音乐、对传统文化的集体记忆,重塑了精神归属感、身份认同,在一定程度上也重塑了民族音乐在中国音乐“大家庭”中的话语权,较为成功地回答了中国民族音乐在新的时代环境下,如何面对不同知识和年龄结构的观众,如何更好地传播和传承、保护与弘扬中华文化的问题。

      2.“国乐”的国际话语权探索

      2015年12月11日—20日,中央民族乐团携《又见国乐》在美国进行了为期十天的巡演,并在回国后于12月27日召开了研讨会。会上,活动组织者和亲历者们对巡演均有高度评价,让我们从另一个侧面看到了在中国文化走出去的艺术实践中,《又见国乐》探索中国民族音乐国际话语权的努力。

      美国肯尼迪艺术中心副总裁阿丽西亚-亚当斯曾用“不可思议”“国际顶级水平”“震撼效果”评价这次演出。此外,还有两个数据需要提及,首先,此次美国之行的演出为商业演出,没有赠票,全部的演出票很早就已售罄,甚至有美国观众购买了中央民族乐团所有的演出票,跟着乐团的演出行程,全程观看;其次,《又见国乐》的海报已被美国肯尼迪艺术中心收藏,并与《歌剧魅影》《悲惨世界》等诸多经典剧目的海报一起,被永久悬挂在中心的展览墙上。我想,这些评价和数据反馈,正是中国民族音乐“文化软实力”的体现。

      《又见国乐》何以能在美国取得上述演出效果,我认为除了前期在美国各大媒体、平台的推广和宣传外,这台剧目在创作过程中对艺术品质的用心打造则是根本因素。

      首先是对“精品”的追求

      本台剧目以中国传统美学思想为基础,对传统乐器、经典曲目、演奏法则、舞美设计的定位,建立在不破不立、继承改造、真实保留、创新发展的立场上,精心呈现每一件乐器、每一首乐曲、每一位演奏家、每一个舞台表演动作,乃至每一句台词念白,将时代化的思想和理念融入经典作品的编创中,使民族音乐本体产生更为强大的艺术感染力和新的生命力。

      其次,中央民族乐团代表着中国民族音乐的国家级水准

      其印象团队和舞美团队也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三家单位强强联合,保证了目的艺术品质和呈现效果。

      再次,《又见国乐》是具有“大众化”与“时代化”特质的作品

      在新的时代背景、文艺生态、知识谱系和审美构成的综合作用下,传统音乐的生态往往是:传统乐曲虽然有强烈的文化共鸣,但是演奏形式与音乐风格上,与当下大众审美有脱节;另一方面,民族音乐新作品匮乏,并且许多学者和作曲家过于强调“学术性”,造成大众不能顺利接受,对“中国民族音乐”作品产生了“恐惧”,进而产生认识上的偏见。而大众的审美接受不再是传统层面的“看戏”“听乐”的较为单一的视听状态,对娱乐性、通俗性的追求是其重要的特点。该剧以大胆的创新精神和严谨的创作态度,准确地把握了当下观众的审美需求,立足于传统器乐的音乐内核,赋予其戏剧性叙事结构,并引入当下流行的、声光电与大型道具结合的舞美设计,以通俗的、视听结合的多元化艺术语言,让观众对中国民族音乐有了全新的审美体验。同时,笔者也认为,《又见国乐》的创作,在迎合大众审美的同时,也将观众对现代语境中的中国民族音乐的表现形式带入了更高的认识层面,“让民族器乐在高雅的基础上群众化、大众化、时代化,用富有时代气息和传统底蕴的作品去引领民族音乐市场”。因此,《又见国乐》不仅令国内观众盛赞该剧,也让外国的观众了解并认可了中国民族音乐的新形象,“让西方观众看到什么才是最具民族代表性的传统音乐,什么才是中国当代人的文化精神”。而且在美国巡演之外,中央民族乐团的音乐家们在每场演出后均会参与观众见面会,还走进校园,如华盛顿育英小学(Yu Ying Public Charter School)、普林斯顿大学等,让美国的年轻一代也近距离地、真实地触摸到中国民族乐器,了解它们的魅力和中国文化的精神内涵,观众对此也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

      可以说,《又见国乐》不仅在国内获得一片溢美之词,同时也赢得了国外观众的普遍认可,是一次在国际音乐舞台上确立新的中国民族音乐话语权的有效尝试。



    上一篇:2016年意大利维切利维奥蒂国际音乐比赛

    下一篇:10首诗词歌曲唱响中国梦


    相关阅读

    • 以更多务实举措助力企业更好发展!区委书记李晨昊调研外资外贸企业2025-05-20
    • 为企业发展提供更有利条件、更广阔空间2025-03-18
    • 需求大增!企业开3倍工资留人2025-01-08
    • 专精特新企业播种行动在山东启动 济南时报 2024-11-20 22:182024-11-21
    • 以数智革新驱动企业高效转型2024-08-20
    • 2023年度河北省食品行业品牌影响力企业30强榜单发布2024-05-29
    • 淄博举行中小企业赋能推进会2024-04-19
    • 瓣瓣同心|“石漂”?!这家企业就有二十多个2024-02-24
    • 晒出成绩单!济南市属企业资产总额达19306.07亿元2023-12-06
    • 美媒关注拜登越南行:越共中央总书记告诉他,“你一点也没变老”2023-09-11

  • 以更多务实举措助力企业更好发展!区委书记李晨昊调研外资外贸企业
  • 为企业发展提供更有利条件、更广阔空间
  • 需求大增!企业开3倍工资留人
  • 专精特新企业播种行动在山东启动 济南时报 2024-11-20 22:18
  • 以数智革新驱动企业高效转型
  • 2023年度河北省食品行业品牌影响力企业30强榜单发布
  • 淄博举行中小企业赋能推进会
  • 瓣瓣同心|“石漂”?!这家企业就有二十多个
  • 晒出成绩单!济南市属企业资产总额达19306.07亿元
  • 美媒关注拜登越南行:越共中央总书记告诉他,“你一点也没变老”


  • 金虎《欲罢不能》MV
  • 麒麟baby《割绳子》MV
  • 华闻大直播片尾MV:盛夏光年
  • 极客少年团《夏日大作战》
  • 酷爱听歌玩音乐 手机怎能没有好音质
  • 王啸坤《像悲剧的电影一样》预告片
  • HOTSHOT《i am A HOTSH
  • 《三打白骨精》《八戒八戒》mv
  • 非洲音乐人翻唱《大雨还在下》
  • 钟汉良《普通人》
人民播报是大型资讯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