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相继刊发《守时,人际交往最基本的教养》、《把守时养成习惯》、《倡导“时间文明”新理念》等多篇文章,专门针对“守时”这一问题作出了深刻论述,读来令人醍醐灌顶。守时,无可回避、事关人人,是每一个人都必然遇到、时常经历的事情。能不能守时,不仅关乎约定能否及时兑现、事务能否顺利解决,更关乎到对他人的尊重与自身信任度的坚守。
马克思主义哲学告诉我们,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试想,一个社会人已在他人心中的征信系统中被“拉黑”,形成了不重尊他人的不良口碑,那么这个人还如何在关系网路编织的社会中正常行走?所以,换个角度思考,守时有的时候并非为的是他人,相反,恰恰为的是自己,否则,便会陷入现实的信任危机、交际危机,甚至是生存危机之中。
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一个人如果不能守时,事实上就在浪费他人的时间,耗费他人宝贵的生命,是对他人的极度不尊重。而人际交流最开始的、最根本的,就是彼此相互的尊重。只有彼此尊重了,才会有更进一步的接触、交流。如果让都他人感觉到了不尊重,那么交际的大桥就等于塌了半边,还如何走进彼此内心、直达各自的目的地?很有可能,彼此间刚刚建立起的一点好感,都会被瞬间吹得灰飞烟灭。所以,遇到了时间约定,首先要想一想对他人的尊重,到底重视了没有、做到了没有。守时,是尊重他人,但要做到守时,还得先要尊重时间、养成时间观念,不仅把时间看作是他人的生命,也看作是自己的生命,在争分夺秒、精确计划中,充分提高自身的生命效率,不拉下一个时间约定,不留下一个不尊重的遗憾,始终让自身周围的交际关系网没有霉变的“病点”。
如果说尊重是交际的“上车起步”,那么信任就是交际的“高速通道”。一旦人与人之间建立了稳固的信任关系,那么这种交际事实上就已走上了健康成熟的发展轨道。而这种状态,往往是人际交往中理想的、向往的状态。而守时,作为一项信任度的高频评估指标,无疑会在每个人内心的征信机制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联想总裁柳传志一直在集团内部享有很高的信任度,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他非常的守时。据了解,在20多年的各类大小会议中,他迟到次数一共不到5次。因此,要守住在他人心目中的信任度,还要先从守时开始做起。
守时,一个看似轻小的约定,却承载着厚重的尊重与信任。无数事实证明,人生只要守得住尊重与信任,那么想必也一定能守得住品德与文明、守得来机遇与发展、守得到精彩与无悔。所以,守时,请从现在开始……(陈孝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