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都自媒体、移动端、微信公号
累计阅读量1000万+
我们在距离妮妲最近的地方
一线追风
8月2日深圳蛇口渔人码头,台风之下,灾难片即视感。南都记者霍健斌摄
台风“妮妲”是今年登陆广东第一个台风!7月31日晚上11时,南方都市报迅速启动移动端“追风”直播,将相关气象、交通、预警、服务与政府决策信息第一时间传递给用户公众。
8月1日早上11点,第一条“直击妮妲”的直播消息正式发出,这比广州气象局发布台风红色预警还提前了3小时。
南都直播台风临时工作小组,率先在南都自媒体推出直播报道。
妮妲到哪里,南都记者就追到哪里,迎风直击风灾现场!
哪里的公共服务设施服务暂停或恢复?哪里有庇护服务?南都自媒体平台都第一时间送上最新资讯。
除了南都原创,与此同时,南都深圳、南都佛山、南都东莞、南都中山、南都惠州5大平台也纷纷启动多平台直播,掀起“追风”热潮。
“今晚台风最大可能在珠海附近登陆,正面影响深圳!”8月1日上午11点左右,南方都市报深圳记者晏婵婵首先接到深圳气象局发来的一条通稿,此时深圳艳阳高照、毫无征兆。
半个小时后,深圳各个部门开始陆陆续续传来一些消息:广深列车停运、规土委出发巡查地质灾害、气象局将召开新闻发布会……这些严阵以待的动作,都在传递一个讯息:台风将对深圳迎面一击,影响巨大!
罕见的灾害性天气,必然会对人人造成影响,刻不容缓,马上启动直播!
“直播妮妲袭深:今晚台风将正面影响深圳,这些列车已停运!”1日当天中午,南都自媒体深圳大件事号,也快速推出直播台风链接。
直播启动的同时,各路记者已经奔赴前方。新闻发布会现场一次又一次升级预警信号、地铁站门口开始堆沙包、火车站贴出停运告示、有超市蔬菜已被扫购一空。
南都深圳新闻部台风直播小组,迅速推出直播报道。
此时的直播已不单单是一条条文字,而是通过我们的各路记者在全景式呈现深圳这座城市在台风到来前“兵临城下”的紧张状态。
台风越来越近,紧张的情绪在蔓延。8月1日傍晚5时,深圳发布首个台风红色预警,非常罕见,“这是不是深圳首个台风红色预警?”值班编辑立即和记者核实,确定是深圳历史上首个台风红警后,深圳大件事马上推送《深圳史上首个台风红色预警!地铁停运、景区关闭、航班取消!》,单条微信阅读量59万+。
追风,也是在追时间!
妮妲半夜登陆深圳大鹏半岛!8月2日7时起,只睡了4、5个小时的记者和编辑继续马不停蹄开始更新前方最新情况。
南澳码头,南都深圳新闻部文字记者刘晨、摄影记者陈文才穿着雨衣近距离拍下10米海浪拍岸的惊险一幕。
南澳双拥码头海浪已经拍打到岸上,正在前方采访的南都记者刘晨(穿黄色雨衣那位),感觉快要被风浪卷跑了……
深圳处于台风正中心,大风大雨之中,“追风”的记者们奔跑在路上。街头路面,用镜头呈现大树倒下的一片狼藉;火车站、机场,随时播报最新的出行状况;蛇口码头,不顾危险拍下台风掩藏的惊涛暗涌。直播编辑们轮班接力,与记者一起共同为读者呈现台风下的深圳。
在蛇口码头直击台风的南都摄影记者霍健斌。
在广州,台风妮妲可能会对南沙造成比较重大影响。南都广州新闻部1日派出文字记者徐勉和摄影记者梁炜培奔赴南沙,晚上8点,他们迎着台风挨个港口走访挖料。
2日凌晨1时,刚刚在宾馆安顿下来的两名记者,又跑到大街上,只为捕捉一个可能出现的新闻镜头。
凌晨4点,两名记者还在微信私聊,讨论台风可能的走向。早晨6点,彻夜难眠的他们已经走在了采访的路上。
摄影记者梁炜培凌晨在南沙一港口采访拍图。
多年不遇的强台风来袭,顺德唯一不通路桥又有人居住的江心岛——大汕岛的安危吸引南都佛山记者朱成方、岑龙基的注意。两人1日晚上11时许赶到大汕,通宵采访大撤离行动。
佛山平台记者曾群善也是此次风灾一线采访的主力记者,他连续工作24小时,一天跑了9个现场。
南都佛山记者朱成方、岑龙基1日晚上通宵守大汕。
1000万+的阅读量!
在南都自媒体平台中,南都原创、深圳大件事、南都佛山、南都东莞、南都中山、惠州大件事等6个公号参与直播“妮妲”,持续直播了36小时,累计直播稿件409篇,累计阅读量118万+,其中“南都原创”号的直播阅读量达到55万+,“深圳大件事”号的直播阅读量为33万+。
南都官方微博将直播内容累计推送了10条微博,总阅读量达到471万+。
直播的同时,南都自媒体平台各公号共刊发36篇关于“妮妲”进展的新闻报道,累计阅读量104万+。自媒体平台“咩事”号推出的《广州挂出台风红色预警 全市范围停工停课停产》,及时将广州市三防总指挥部的“三停”建议传播出去,引发高度关注,阅读量达到68万+。
深圳大件事微信公号2日中午推送的《一条微信告诉你14级台风下的深圳是怎样的!!(视频+多图)》,单条微信阅读量达215万+,刷爆朋友圈,并被新华社等官方公号转载。
南都微信主号从热带气旋形成到台风过境后,四天共发稿8条,从预警、现场、朋友圈、数据等方面全面“追风”,8篇推送总阅读量超80万,其中4条10万+。单条最高阅读超过34万+。
正当小伙伴们
囤粮放假刷手机的时候
我们
站在离台风最近的地方
新闻发生之处
就是我们的目的地
重大突发事件来临后,
奔赴一线、为公众呈现一个优质的报道
这种目标一致、团队全力配合的操作形式
正是新闻媒体人的职业责任
也是我们
必须奉行的新闻专业操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