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0日,北京市百万中小学生迎来新学期。经过近一个月的寒假之后,各校的开学第一课和开学典礼成为开学首日的主角。记者分头探访全市各中小学,发现亮点颇多,中华传统文化、校园冰雪运动等元素成为许多学校开学活动的首选。在灯市口小学优质教育资源带北池子校区,在袅袅升起的香雾中,孩子们跟随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香文化研究所的老师学习香道文化,从“书香门第”到“怜香惜玉”,老师一边娓娓道来香事的由来,教室里同时点着线香,让学生直观体会到闻香后的愉悦。(2月21日《北京青年报》)
最近,“诗词综艺热”霸屏走红,让我们看到了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与无限魅力。开学第一课,学校将传统文化作为第一课主题,让校园弥漫着浓郁的传统文化味,实属难能可贵。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堪称民族之魂,蕴含着先贤古朴的生活智慧。因此,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校园开学第一课,具有很强的导向意义。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应该把这些经典嵌在学生的脑子里,成为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对于优秀的传统文化,学校能够主动地去承担传承、传播、弘扬的义务,将其列入开学第一课,可以在无形中让青少年更加自觉地重视传统文化、学习传统文化,这对于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保护,显得十分必要。
开学第一课闻香识中华文化,可以培养学生们的家国情怀和社会关爱精神,学会自强不息,对其人格塑造、情操培养、道德养成等,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眼下,我们的传统文化教育现状,还有许多亟待修缮和改进的地方,尤其是在校园里,学生对传统文化知识往往局限于死记硬背上,缺乏真正的理解。对于传统文化背后所彰显的民族精神、道德情操、人文涵养,学生能够真正入脑入心,才谈得上是成功的传统文化教育。
开学第一课闻香识中华文化,有助于有序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汲取优秀传统文化精神,让优秀传统文化在青少年心中扎根。特别是在考试这根“指挥棒”的引领下,学习传统文化可以补齐相应的教育短板,让青少年更好地弘扬传统文化,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通过学习《弟子规》《三字经》《论语》等传统经典文化,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道德修养、文化修养和良好生活习惯,进一步增强学生勤俭节约、吃苦耐劳、自强不息的品质。
开学第一课闻香识中华文化,让经典的传统文化潜移默化地融入学生校园生活中,在学习和生活中加深对优秀传统精髓的领悟,做到内化于心、外显于行,让学生发自内心地接受、认同传统文化,让孩子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下成长成才,尤显弥足珍贵。往深一层看,此举有利于青少年更加全面准确地认识中华民族的历史传统、文化积淀、基本国情,认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理想信念。
开学第一课,开好头、起好步至关重要,将传统文化作为第一课主题,不应仅仅是2017年春季学期的开学第一课的主题内容,还应成为一项“常态作业”,让孩子们形式多样地受到传统文化的浸染和熏陶,成为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一盏“指路明灯”,一种催人奋进的精神力量。(中国未成年人网呼啦圈评论 黄春景)
声明:本网原创内容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未成年人网
四川教育手机报,您身边的家教顾问。扫描二维码即可关注